全媒体记者王德强 闵丽萍 通讯员郑长征 李文斌 乔卫华 汪峰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后,我市农业农村战线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一致表示,要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多产粮、产好粮,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好。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粮稳天下安。今年,我市粮食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粮食作物收获面积539.58万亩,增加1.78%;预计全年粮食总产48.64亿斤,增加2.98%,可超额完成省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小冰表示,将遵循指引、创新思路、积极作为,发挥好孝感“香、粳、糯”特色和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作出“孝感贡献”。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林小冰说,对标对表年度农业生产目标任务,我市抓好统筹谋划,加强工作调度和业务指导,督促各地建立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农户“四本工作台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确保种满种足。
抓好冬闲田利用,统筹用好产粮(油)大县、小麦(油菜)绿色高质高效、油菜轮作试点等政策,鼓励发展规模化种植,积极推广全程式、菜单式服务模式,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千方百计完成好扩种任务。
抓好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油菜“345”模式,油稻双丰模式以及林下套种养、循环农业等绿色高效模式,提升秋播科技水平,助力粮油丰产丰收。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今年,我们的再生稻又实现了丰产丰收。”云梦县义堂镇党委书记宋金玲高兴地说,“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粮食连年增产丰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宋金玲说,“我们将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扶植一批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成产业带动效应,持续加快农副产品品牌建设,唱响‘郧都’再生稻米品牌。”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汤向红表示,将以农技推广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突出抓好试验示范,大办示范样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按照“一懂两爱”的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关键时节和关键环节,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服务送给千家万户;
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技能,开创农技推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近年来,我市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同时,通过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平整复垦低效用地、撂荒地,将小田改大田,实现规模种植。
依托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项目,孝南区朱湖农场新增耕地5090亩,朱湖糯稻核心产区将扩大至5万亩,有力助推了耕种规模化、农业标准化、产业绿色化发展,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将大力抓好耕地卫片监督工作,加强耕地保护,抓好耕地占补平衡落实,设施农用地管理,强力推进设施农用地上图入库。对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力争新增耕地19600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守住耕地保护‘生命线’,是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主要职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整体结构和布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