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 霜降,诗篇里的秋天景物记

10-23 10:33  

10月23日,迎来霜降节气。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中,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古人虽然将这个节气命名为霜降,但他们明白霜并非从天而降。东汉王充《论衡》中写道:“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节气进行到此时,秋冬即将转换,但秋景正绚丽,枫红菊黄,天高云淡,“最是橙黄橘绿时”。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望衡在著作《大唐气象:唐代审美意识研究》中表示,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诗的陶冶下培植的。秋天,绚丽又萧瑟,富足又凋敝,很早就被纳入诗人的笔端,秋天是诗人的春天。

以诗作为时代旗帜的唐朝,大量的名人名篇名作均来自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俯仰天地间,诗人的才华与多样的秋天合作,呈现大气、绚丽、灵动的秋天景物记。

在秋天这个创作空间里,诗人们也有自己的偏爱,月亮当居第一位。初唐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江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画卷,个人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

寄情于月,在唐诗里表现非常突出。有统计显示,在4万余首唐诗中,写到中秋赏月的诗歌共有111首,分别来自65位诗人,其中有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等;“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些名句,让秋夜诗意盎然。

寒冬将至,诗人笔下的秋天,悲伤的不在少数。杜甫的《悲秋》:“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都是悲秋的名句。但也有人直言赞美秋天,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尽管天气就要转冷,但那些锦心绣口的诗篇提示我们,一年中色彩最绚烂、收获最丰富的时节,不要辜负。



(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