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实践智慧与经验滋养

04-26 11:49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通过回答“乡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文化”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三个重大的问题,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江汉大学校级社科一般项目“湖北省汉江流域文化产业带发展中政府角色与支持机制研究”(2024SKYB15)成果显示,新时代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夯实物质基础、改进管理机制、强化人才支撑的实践路向。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等经验。

产业赋能: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的根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物质基础。新时代以来,乡村致力于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激活乡村文化产业商品属性。第一,推进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施“数商兴农”战略,推进“互联网+”驱动乡村旅游、家庭工场、特色文创等产业模式做大做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加大对乡村的技术、资金、管理、市场、信息、渠道等要素的投入与帮扶,建设社会化服务专业队伍,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与完整的产业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与提高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兼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兴办社会化专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第二,激活文化产业的商品属性。挖掘乡村文化产业自身禀赋,重视文化产业本身的经济属性与商品属性。大力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契合大众消费结构变化中,以数字文化产业、手工艺与创意设计、文旅融合产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赓续传统文化根脉,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自强;整合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项目和资源,汇聚和培育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打造乡村振兴文化馆与传统文化街,建成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以文化价值重塑为路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农耕文明保护与传承建构支点。

制度护航:改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内生系统和自发机制的全面振兴,包括强化乡村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等系列工程。第一,强化乡村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强调要“强化乡村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赓续中华农耕文明。各级政府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平衡,加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与项目,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鼓励大力开展乡村体育健身、民俗节等活动。第二,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乡村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合乡村文化资源、设施与项目,推进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供给模式,开发内容文化场景智能交互、个性化私人订制、沉浸化体验,充分发挥三农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教育、展示和交流功能。大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文化行政能力和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区域文化产业带内部的文化主体的需求,发挥地方企事业单位、民间文化团体、个人的合力,引导社会各界自觉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

主体担当: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第一,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在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中,组织引导教育、科技、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倡导文艺工作者在迎合新媒体发展浪潮的基础上扎根乡村文化阵地,创作乡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加强正能量宣传。倡议创作讴歌时代与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梯队为核心,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第二,实施乡村文化人才系统培养工程。首先,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探索乡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成人的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协同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后备军,充分发挥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与内在动力;其次,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根据当地的产业特征与区域特色,针对性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文化技能培训,培养愿意扎根农村致力于赓续乡土文化的新农人、新乡贤。

空间重塑:拓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场域。乡村文化建设以“嵌入式”的方式激活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差序格局场域中的优秀因子与元素,对乡村文化价值进行重构、载体进行重建、空间进行重塑。第一,注重乡村文化建设的平台搭建。打造乡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中心”平台,即农村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基层文化公共设施、信息、资源的整体协同效应。有序发展和重点培育乡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文化体育娱乐等社区性社会组织与活动。第二,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的测评体系与推广方式。树立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文明社区村镇、和谐家庭的典型模范,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鼓励农民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与自筹自办丰收节。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分类化管理和菜单式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违反公序良俗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强有力规范。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构建重大战略的提出,乡村文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应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文化建设道路,构建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积累丰富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经验。

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乡村文化建设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统一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创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乡村文化建设是让“乡村文化政策”复归“独立文化的话语”的范畴,复归人的本质,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宗旨与价值追求。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全面“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在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以乡愁为纽带号召地方乡贤、外出创业就业的优秀人才、乡村能人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一是要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依靠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自我筹备、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二是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微观自治的基础,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激情与活力,动员村民加强对村落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两个结合”为工作方法论。新时代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唯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可实现农耕文明和传统文脉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根据“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在中国当前具体的乡村文化建设中关键是调和“三对文化”的关系。首先,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赓续传统文脉,挖掘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内在价值。同时要汲取现代文化中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精华,让农民群体在社会转型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生活的寄托。其次,处理好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要继续发扬乡村传统伦理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优秀因子,打破城乡文化建设的二元发展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破除城乡文化隔阂的主渠道。最后,处理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乡村文化建设应坚持西为中用、和而不同的文化互鉴交流原则。乡村应秉持开放包容、辩证吸收的文化态度,审时度势不断学习,把他人的文明形式转化成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益的文化成果。

持续推进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文明根脉的赓续与传承的铸魂工程与基础工作。乡村振兴是全面协调全方位的振兴,应始终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而且需要优化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社会结构体系的耦合力。坚持乡村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集中于物质层面的文化改革、制度层面的文化改革、观念层面的文化改革。一是物质层面的改革。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繁荣乡村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制度层面的改革。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强供给侧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从资金、人才、管理等多种要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引入市场的活力因素和竞争的优势,发挥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优势,增强了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活力。三是观念层面的改革。新时代中国梦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的大力开展,科学民主观念和爱国主义深入人心,使得乡村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凝聚着中华儿女的乡土情结与故园乡愁。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传达了知礼明义、睦邻友好、泽被乡里的道德理念。乡村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是维护乡村内部稳定与人际和谐的粘合剂,是折射家国同构的精神追求与价值体系。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构筑坚固的道德基石,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重构乡村道德文化体系,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德治思想。以德治为内在支撑,赓续乡村德治传统。引导农民守礼明德、孝老爱亲、向上向善、勤俭持家,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构建。仅仅依靠传统的德治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优秀传统德治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推进传统德治文化的时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德治思想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二者共同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铸魂工程之中。

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与复兴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契机。乡村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根脉的赓续与再造。探究新时代以来乡村文化建设内在发展规律,展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前景,乡村文化建设以“激活内生活力”与“加强外部助推力”为着力点,以固乡村文化永续发展之本、铸乡村文化自信之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挖掘中华农耕文明的本体价值与深厚底蕴,对乡村文化进行物质塑形与文化铸魂,定可谱写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来源:光明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