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此前,国家统计局陆续发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数据。尽管2016年还剩最后10天,全年数据的出炉也尚需时日,但前11个月的数据已经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全年经济运行的整体轮廓及各领域的基本情况、特点。统计数据充分有力地印证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经济运行形势及特点的判断。
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稳”。不仅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均保持在6.7%的水平上,且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速也均为6.7%。这种情况不仅在近年来,就是在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即使四季度增速上升或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速也会定格在6.7%这个相对数上,并继续落在6.5%-7%的调控区间范围内。
“缓中趋稳”。经济增速是多领域情势的综合反映。着眼经济运行的若干主要领域,“缓中趋稳”的态势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工业生产领域。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至5.4%的低点,3月份又升至6.8%的高点,自4月份起开始趋稳,增速连续8个月稳定在6%-6.3%之间,起伏只有0.3个百分点。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在一季度升至10.7%的高点后,即呈逐月下降之势,但至7月份开始筑底企稳,累计同比增速连续5个月稳定在8.1%-8.3%之间,起伏只有0.2个百分点。
“稳中向好”。在总体平稳的主旋律下,一些领域的走势呈现出向好变化的态势。一是进出口总额由降转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下降之后,进出口总额在11月份由下降转为上升,且进口和出口均呈上升态势。二是PPI触底反弹,逐月回升,在11月份有了一个小幅跳跃。在经过长时期的下行、且在底部持续一段时间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涨幅由上年12月份的-5.9%升至今年11月份的3.3%,12个月上升了9.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涨幅由上年12月份的-6.8%升至今年11月份的3.5%,12个月上升了10.3个百分点。三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两次跃上荣枯线,近期快速走高。具有先行意义的PMI在上年8月份跌下荣枯线之后,今年3月份重回线上;但在7月份又再次跌入线下,8月份重回线上后便持续上升,至11月份达到51.7%的高点。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质变
纵观全年,透过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和主要领域的稳中向好,并详细观察分项数据,可以得出结论,2016年中国经济正在几个方面发生着质的变化。
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第三产业持续领先增长,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比GDP6.7%的增速高0.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6.1%的增速高1.5个百分点。在9大行业中,其他服务业增速达到8.9%,与房地产业持平,超过GDP增速2.2个百分点,超过三产增速1.3个百分点。11月份,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0.6%和10.5%,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和制造业平均增速。前11个月,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体现转型升级方向的工业机器人增长31.7%,智能手机增长12.7%,集成电路增长20.9%,新能源汽车增长64.7%,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增长40.2%。
提质增效取得进展。在经过一整年的下降之后,今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了由负转正,同比增长4.8%。此后同比增幅虽然有升有降,但总体大幅回升,1-10月份已经升至8.6%,为全年的最高水平。在41个行业大类中,同比增长的有29个,下降的12个,整体效益呈现向好态势。实现利润总额达5.26万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利润超过5000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也在3000亿元以上。
“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正在落实。前11个月,各地和各部门积极落实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任务。在去产能方面,主要工业品的产品产量,原铝(电解铝)减少0.7%,原煤减少10%,焦炭减少0.2%,原油减少6.9%;在去库存方面,全国商品住宅待售面积由去年底的4.5亿平方米,降至今年11月末的4亿平方米,减少了5000万平方米;在去杠杆方面,近几个月来,20余个一二线城市启动了以限贷为主要手段的楼市调控措施,普遍提高了首套房、二套房房贷的门槛,以弱化杠杆作用,防范金融泡沫和风险,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各地房价环比涨幅明显收窄;在降成本方面,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5元,同比下降0.24元;在补短板方面,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一产、三产和基础设施投资都以两位数增长,三产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则达到18.9%。
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值得重视
但是,在经济运行整体态势平稳、且发生诸多积极向好变化的同时,也有一些变化需要引起关注、重视乃至反思。
楼市跌宕起伏。去年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涨幅分别为11.4%和6.5%。但加杠杆措施的滞后效应,使两个涨幅在今年1-2月就跃升至43.65%和28.2%的水平,1-4月更升至55.9%和36.5%的高点;销售额增幅持续大幅高于销售面积增幅,表明均价在明显上升,一些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更持续在40%-50%乃至以上的水平。楼市短期的火爆看似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上拉作用,但也加重了民众的购房负担,迟滞了摆脱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的进程,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并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致使全国20余个城市重新启动了第二轮调控措施。
民间投资增速较低。尽管1-11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已比最低点的2.1%回升了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比2015年全年10.1%的增速低了7个百分点,亦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3%的增速低5.2个百分点。而考虑到民间投资是在持续较长时间的两位数增长之后回落至这样一个低点上的,且2016年又是本届政府大力强调推进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的时期,所以,仅从市场化程度、办事效率、政府诚信等等方面,还不能解释民间投资增速明显下降的全部原因。而如果大量民间资本滞留楼市,既会加剧楼市风险,也会迟滞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收入增长相对滞后。尽管考察收入增长不宜局限在一两个月乃至季度的时限内,但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始终低于经济增速。前三季度,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6.3%,不仅低于GDP6.7%的增速,而且比上半年6.5%的实际增速又低了0.2个百分点。考虑到四季度以来CPI呈现走高趋势,预计全年居民收入的增长仍难以与经济增速同步。如果居民收入增速继续下行,加之全面放开二胎可能带来的人口增长,到2020年实现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全面小康目标压力就更大了。
价格变动影响民生。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1.3%-2.3%之间,高低相差1个百分点。这个幅度对CPI而言,既难言平稳也不算起伏。但是,有些商品价格的短期高涨,确实对居民生活造成一些影响。如3月份,鲜菜和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35.8%和28.4%,11月份,鲜菜与猪肉的累计同比涨幅仍分别高达12.6%和18.0%。11月份,八大类商品中同比涨幅最高的医药保健类上涨4.4%,其中中药上涨5.2%,西药上涨6%。关系百姓最基本生活的菜、肉、药等价格高涨,必然对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生活产生影响。
去产能出现反复。一些在上半年产量有所压缩的产品,下半年又止降回升。如生铁、粗钢、金属切削机床等产品,一季度至上半年产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下半年产量同比又转为上升。当然,其中或有结构性因素。但由此也表明,要使“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还需继续付出较大努力。
2017年,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展
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在美国经济呈现向好迹象的背景下,美联储加息的靴子终于落地,且明确还可能继续加息;加之美国新一届政府在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政策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而着眼内部环境,正如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会议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时分析的,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部分地区困难较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展,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会议对关键领域的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在把握好稳的主基调和稳的大局下,努力做好全年各项经济工作。
要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防止因短期利益而有所松动。重在化解粗放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产能,化解重复建设供大于求产品的产能,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并安置好企业职工;去库存,在三四线城市,一方面要把人的城镇化与城市的城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开发商降房价,更要防止一二线城市重蹈三四线城市的覆辙;去杠杆,重点在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引导企业面向市场找出路、要效益,同时也要控制政府和居民债务风险;降成本,重在改善投资和经营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补短板,要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改革,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特别要在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短板方面取得实效。
要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既靠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完善,也靠科技方面的创新。既要通过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合理改革税费政策和帮扶政策,切实给企业和农民减负,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关系国计民生、需要大力发展的传统产业、更新换代产业、高技术产业,打造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要通过科技创新,通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新的有效供给,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
要稳步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对房地产业的一个明确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研究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前不久,全国20余个城市启动了以限贷限购为主要手段、旨在遏制投资性炒房的楼市调控。2017年应继续坚持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建立长效机制也要和现行调控政策保持一致和衔接。如果调控成效显著,价格明显向符合价值的方向回归,限购的有些措施可适当调整,以满足改善性需求。但限贷及延长二手房上市等原则必须长期坚持,以保持房价的长期稳定,满足更多民众的刚需,并防范泡沫和金融风险。
要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一方面,要通过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通过农民工市民化、精准扶贫、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并缩小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周期的变化,加强预警预报和宏观调控,防止和控制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确保民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生活的稳定,使全体民众都能共享发展成果,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