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宛如一座巍峨的精神灯塔,长久以来,始终在无数共产党员的心中闪耀着璀璨光芒,它是革命的摇篮,是信仰的高地,更是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圣地。在延安培训的一周里,延安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如同画卷一般在我们眼前展开,循着先辈足迹,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革命先辈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勇拼搏。如今,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当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汲取奋进力量,勇立潮头、担当作为,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扛起使命。
忆往昔:感悟初心使命 汲取信仰力量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无数有为青年找到奋斗一生的信仰。在这里,延安精神不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在南泥湾,毛主席在日军的军事挑衅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南泥湾这个“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在梁家河,有着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印记,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大家修道路、打水井、建沼气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里,中共七大在这里定下方向,《实践论》的思想光芒至今还照亮着前路。在延安这个红星照耀的地方,现场感受红色历史印记,接受精神洗礼,青年党员血脉中的红色基因翻涌不息。我们肩负着赓续红色血脉、开创时代新篇的重任,在基层实践中更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不辜负这片红色土地的滋养。
看今朝:党建引领“三变” 赋能乡村振兴
延安从一个西北小城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延安南沟村曾是典型贫困村,面临出行难、干事难困境,南沟村强化党建引领,将产权制度改革与基层党建结合,推进“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南沟村2018年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企业发展三方共赢。我所在的鸭湖村村两委也积极尝试“企业+农户”的方式,村民以土地入股板材企业,还成为工厂工人,扩宽村民收入来源。“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如明灯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在党建引领的征程中,基层党组织如坚不可摧的堡垒,选优配强“领头雁”,让致富能手、返乡青年等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带领群众在广袤田野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党员先锋如熠熠生辉的旗帜,在产业发展中冲锋在前,从特色种植到乡村旅游,从电商助农到生态养殖,处处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一起闯,助力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这满是烟火气的希望图景,正是初心最好的答卷。
展未来:传承延安精神 践行责任担当
宝塔山上的灯光、南泥湾的田垄、纪念馆里的旧物,在我心中刻下红色印记,“传承延安精神、践行责任担当”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根基层的行动指南。我深知延安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的韧劲,是为民服务的赤诚。在延安学到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要用到乡村产业发展中、借鉴南泥湾开垦的实干经验,探索种植特色果蔬、发展农产品加工的路子,带动村民从“等靠要”变为“主动干”,让土地结出增收的果实。更会把延安时期“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件小事里。就像当年延安干部背着干粮深入农户,我也会坚持每周走村入户,记下老人的用药需求、孩子的上学难题、农户的养殖困惑,在一点一滴中践行延安精神。在村里初来乍到,会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方言不通、沟通没技巧、生活不适应......但每当想起延安时期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仍坚守使命,就有了攻坚克难的勇气。我会以延安精神为灯塔,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做“过客”做“归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赢得信任,让延安精神在基层绽放新的光芒,用实干书写属于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孙小梅 | 应城市天鹅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