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红峰公司技能进步扫描

08-04 10:40  

  创新能干啥?在红峰公司,一线工人师傅们回答最为实际。

 “创新就是省事、省钱,省时间。”

 “创新就是把复杂的事弄简单。”

 一线师傅对创新的理解朴实而准确。在型号生产中,他们独具匠心,一个零件的加工,几天几夜守在机床前不眠不休;一个工装,装配难题迎刃而解;一项绝技传授,型号瓶颈瞬间扩展。最底层的技能进步,推动高新技术的工程化,把高大上的技术变成高科技的产品。

 简化,找回30天

 蒋霜剑、孙武兵师徒是劳模师徒,数控车有难题,他们总是主动承担。某衔铁加工周期长、精度不易保证。孙武兵接下这个难题,他要充分利用数控车削中心机床,改进加工方法,减少加工工序。

 师父蒋霜剑经验老道,提醒孙武兵:衔铁加工工序多,主要原因是衔铁材质韧性较大、延展性较大,数控加工容易出现粘刀、切屑不能顺畅排出等问题。师傅一语中的,孙武兵心领神会,师徒俩把心思放在产品加工的数控自动化上。

 不 同的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削转速,不同的参数,这些“不同”排列组合,摸索的过程很漫长,很闹心。以车代磨,这是老方法被他们用活了,攻关终于落下帷 幕。与前期加工相比,工序大幅减少,缩短加工周期近30天,每件加工费用减少10元。“大批量生产推广使用,这30天,这10元,就是纯利润!”车间副主 任赵连海看重这次攻关。

 工装,四两拨千斤

 高精度密封配合件装配拼的是手感,不同的师傅装配合格率大不一样。新型电液舵机蓄能器经过设计更改,用原来的方法装配,合格率不足50%。

 装配组长孙林和组员们日夜奋战,反复拆装,眼前就要突破进度节点。人困马乏之际,孙林组织了“诸葛亮会”,有人说,

 能 不能做个工装保证装配?制作工装是装配常用的方法,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让复杂的装配变得简单。“工装主要要解决顶盖螺纹副和壳体的同轴度问题。”“螺纹拧 死无法拆卸也是同轴度没掌握好。”“那就是要定位工装。”工艺师熊力马上设计定位工装。几天后,工装到位,果然好用,装配合格率达98%,保证了产品的进 度,孙林小组不用加班了!

 产 品试验后要开盖检查,大批量产品开盖一时成为难题。上下盖板要原样拆下来不损伤任何器件,也不能划伤盖板和本体,更不能产生多余物给产品留下质量隐患。胡 文杰、陈洋两名女将心灵手巧,也用小工装解决问题。“7”字型的金属工具,穿过下盖板上的螺钉孔,将下盖板拉开;带吸盘的工装,打开上盖板,轻松搞定!

 推广,绝技更绝

 绝技绝活,往往是型号生产的短线,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产品都是大师出马。随着型号精度提高,型号短线日益突出。绝技推广,考验大师们的胸怀和传授水平。

 高精度光纤环绕制技能只有高军伟、张心敏等四人能够承担,大批量、多型号的光纤环绕制生产严重影响整个型号研制生产。组长高军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四人铆足了劲加班加点仍然是杯水车薪。

 特 级技师宋旭东年过五旬,车间适当减少了他的产品装配任务,增加带徒任务,一年出徒6人,高军伟看到大师宋旭东绝活在传承。“带几个徒弟,多几双手”,四人 想法一致。高军伟牵头,将各种绕法的操作步骤、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固化后写成教材。主管工艺严贵兰先对新进人员进行工艺交底,讲解各种方法。四位师傅一对 一操作演示、纠正指导,对易发生质量问题关键点时时提醒。

 半年之后,参加培训的12名职工通过了光纤环绕制考核,光纤环绕实现了“两班倒”生产,设备利用率提高,光纤环产量提高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