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原创   04-25 17:13  

主持人:目前我市城乡都还存在许多低档、简陋的小餐饮店。请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是如何加强小餐饮规范管理的?

程勇:小餐饮处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最末端,安全风险具有广泛性、累积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整治和规范提升,有了较大好转。

一是明确责任。我们成立了孝感城区小餐饮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孝感城区小餐饮规范化集中整治工作方案》。

二是明确重点。重点区域为学校周边、火车站周边、汽车站周边及医院周边;重点路段为长征路、玉泉路、槐荫大道、环城路、交通路、体育路、北京路、孝三路、分丝路、九真路等。检查的重点内容包括许可情况、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索证索票情况、食品留样情况、餐饮具消毒情况和店内店外环境卫生情况等。

三是全面整治。近期已出动执法人员210人次,检查小餐饮328户次,下达预警通知184份,下达整改135起,发送“除四害”通知510份,督促取得健康证267个,督促整改环境脏乱差231处,督促整改餐饮具使用清洗消毒不合规范56起。

四是规范管理。在餐饮行业推进“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信息公示、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培训资料、统一台账、统一监管档案。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程勇

主持人:现在到节假日周末的时候,亲朋好友喜欢在一起聚餐,他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就餐时如发现有食品安全问题怎么处理?

程勇:就餐前,选择一家放心的餐馆很关键,随便在路边小餐馆或排档吃饭,无法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一要选择合适的餐馆。要看有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没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评定管理笑脸牌子。消费者应该特别留心餐饮服务许可证的许可内容,如:是否注明“凉菜”、“生食海产品”等,因为它们属于高风险食品,必须具备特定加工操作条件。如果许可证中没有说明,就不要在这家餐馆点这类食品。自2002年起,我国在各地实施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为大笑脸、B级为微笑脸、C级为平脸、D级为哭脸,一般D级就不挂牌子。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察餐馆的环境卫生来判定这家餐馆是否诚实守信。比如,地板是否有污水、垃圾;玻璃窗是否干净明亮;桌椅餐具是否卫生并且摆放整齐;桌布是否整洁;消毒柜有没有使用等等。

二要注意节俭消费。根据就餐人数和实际需要,合理点菜。

三要注意索要发票。消费者应索要并妥善保存发票等凭证。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及时维权。

四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应注意保护好存在问题的饭菜原状,并立即与餐馆负责人交涉;在尚未食用,未造成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可与餐馆自行协商解决;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及时到医院救治,并保留可疑中毒食品,并立即拨打12331举报电话。

 主持人沈雨晴

主持人:有些网友不知如何选购和食用保健食品,请您介绍一下。

程勇:消费者应在合法的店铺内购买保健食品,正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应在店内悬挂《食品经营许可证》,且其许可经营范围标注有保健食品。在选购的时候,须仔细阅读说明书,认准外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正规保健食品都有对应的批准文号。若对购买的保健食品存在疑问时,可根据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数据库中查询。

一要看标志。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

二要看包装标识。保健食品包装标识必须注明以下项目:1、保健食品名称;2、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3、配料;4、功效成分;5、保健作用或保健功能;6、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7、食用方法;8、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9、储藏方法;10、执行标准;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12、卫生许可证号。

三要注意产品的禁忌。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

四是不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价格也不一样。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五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六是食用保健食品时应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

主持人:不少老百姓特别是老年朋友喜欢把保健食品当药吃,用来治病,很容易上当受骗,那么,你对他们有哪些提醒?

程勇:看病要到正规医疗单位,购买保健食品要到有经营资质的地方,另外有以下保健品销售骗局提醒大家防范。

一要防范“包治百病”的忽悠。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只具有保健功能,不能用来治疗疾病,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一些不法商家把保健食品吹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药到病除”、“疗效最佳”、“彻底根治”、“无效退款”等,都是在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是违法宣传。比喻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食品治愈,违背医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二要防范“健康讲座”的幌子。一些不法商家以“健康讲座”为幌子,采取“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游说,还雇用所谓患者进行“现身说法”,表面上看是介绍养生知识,实际上是在兜售保健食品。

三要防范“权威证明”的虚构。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保健食品广告含有一些无法证实的内容,如“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纯属虚假宣传。

四要防范“联络感情”促销。老年人渴望健康,害怕孤独,喜欢与人交流,一些不法商家抓住老年人这一特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紧接着是天天电话不断,嘘寒问暖,然后是隔三差五上门“陪聊”,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家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五要防范“免费活动”的陷阱。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赠送礼品”、“免费试用”、“免费游玩”、“免费抽奖”等形式,用小恩小惠吸收老年人参与活动,导致上当受骗。有的还雇用所谓专家、教授开展免费体检或义诊,检查后,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的目的。

主持人:有不少老百姓遇到过购买保健食品问题,他们要怎样投诉举报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程勇:各位网友在遇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要及时进行投诉举报。

食品药品投诉举报渠道有“12331”电话、网络、信件、走访等方式,最便捷的方式是拨打全国统一的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12331。在投诉举报时,要注意问题要真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提供的线索要具体,要把事情的基本经过,被投诉举报对象的名称、地址、涉嫌违法的具体行为等详细信息说清楚;相关的证据要充分,能够说明问题,比如购物维权时就要提交购物发票、产品包装以及剩余产品等证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