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 以转化为目的
我市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月21日,省科技厅公布通过评审的2017年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名单,我市在该领域申报的3个重点项目名列其中。这意味着我市一批相关农业科技成果将进入生产的前期开发、中试、熟化,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这也是我市科技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的可喜的一大步。
据介绍,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设立,是从供给侧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抓手。主要通过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装备与农业物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及其他需要重点转化的成果与技术,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区域试验和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
在这次获批的项目中,“鄂早19”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及产业化项目格外引人关注,支撑该项目的“鄂早19”,是由我市本土专家自主研发选育并于上年度刚刚通过省级认定的水稻新品种,其核心技术是研究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在水稻育种专家汤俭民带领的创新团队指导下,分四个研究课题组,开展高产栽培及绿色防治技术攻关,重点在良种繁育和栽培技术上进行创新,同时开展农艺农技结合的创新试验,使“鄂早19”在早、晚稻连作和机械插秧的应用上有较大突破。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使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比当前早稻平均产量增产30—50公斤左右,当年推广1万亩,三年累计推广20万亩,十年累计推广170万亩以上。
“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孝昌冠昌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农科院果茶所合作,引进并转化的特早熟红肉桃新品种“早仙红”中试示范项目,进行各种先进技术的组装与集成,熟化形成红肉桃新品种“早仙红”规范化的栽培技术体系,以期促进我省红肉桃品种结构的优化。项目执行期间,计划新增投资总额150万元,拟建成红肉桃“早仙红”试验核心示范园500亩,建成省力节本化新型栽培模式与新技术示范基地1000亩,带动专业种植农户及网络精准扶贫农户1000户以上,户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形成红肉桃规范栽培标准1个;培育优质苗木50万株;项目执行期内新增销售收入300万元,纯利润60万元。
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高山野生葱蒜资源挖掘与驯化培育关键技术堪称小香葱产业的“新神技”。大悟福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技术单位合作,及时引进该成果在大别山区转化。该项技术的转化应用将主要完成四项内容:当年引进野生香葱、细管葱、火葱和铁杆葱在孝感基地进行试种,试种面积10亩,筛选出适合孝感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次年组培快繁和穴盘育苗技术中试,通过组培年生产野葱等组培苗5000株,年提供优良小香葱穴盘苗1250万株,解决300亩生产用苗;在两年建设期内累计建立中试基地400亩,亩定植种苗3万株,亩产量达7000公斤,技术培训人员100人,辐射面积1万亩以上。同时,通过绿色节本技术,小香葱病害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每亩减少农药使用35%以上,亩节本增效1000元左右。该成果的转化应用,能为我省乃至全国小香葱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专业小香葱种苗生产企业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整套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今年全市农业科技领域80多家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在科技部门的精心培育和帮助指导下,正围绕粮、棉、油、林、果、蔬、茶、畜、禽、水产等十大产业链,加紧对自主研发或合作引进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应用。诸如,湖北悟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增强人体免疫力破壁灵芝孢子粉的应用技术”,湖北鑫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蓝莓及梨新品种轻简栽培技术中试与示范”,湖北欣华畜禽开发有限公司的“欣华2号蛋鸡推广与产业化”,汉川市御驾桥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黄鳝雌雄成熟亲本高效健康培育技术”等等,在全省同行业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目前,全市通过政策项目支撑或自行转化应用等方式,正在强力推进11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迈向产业化道路,同时从供给侧成为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强力引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