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困难群众之所急
——广场街道付冲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工作侧记
6月中旬,湖北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宋悦明来孝感调研基层组织建设时,对孝南区广场街道付冲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创新发展,将服务向社区延伸表示赞赏。
付冲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加强作风建设,急困难群众之所急,愁困难居民之所愁,把关怀送到百姓心坎上,成立仅一年,就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称誉。
为社区居民送去家庭的温馨
2016年6月,付冲社区成立红十字服务站,由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干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职工、网格员、退休老党员等32名志愿服务队员,对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开展家庭保姆式的服务。
志愿服务队定期上门探望失智、失能、失独家庭老人,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员信息库,根据对象的需求,采取“一助一”、“多助一”的包保帮扶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为89名一、二类残疾人申报了护理补贴,为86人申报了贫困生活补贴。
该社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由医疗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每年为弱势群体开展健康体检。仅今年上半年,社区就为445名60岁以上老人、12名失智失能老人、38名流动人员进行了免费体检,为幼儿开展预防接种温馨提示1511人次。
推行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三位一体”的包片联户制度,开通社情民意热线电话,居民在遇到困难时,由毗邻就近的志愿者第一时间上门提供帮助。
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付冲社区对辖区60岁以上的原居民老人,每月发放430元的生活补助。在此基础上,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多方争取捐资,逢年过节对特困家庭开展送慰问金、送米、送油等活动。儿童节,志愿者还联系商家,对贫困儿童开展送奶粉、玩具、衣服等点亮“微心愿”活动。
为孤寂老人送去精神的宽慰
面对无依无靠、精神孤寂的空巢老人,红十字服务站志愿者主动走近老人,用亲情温暖他们,用体贴抚慰他们。
胡华明老人中风瘫痪在床,老伴身体也不好,儿子在外自谋职业,平时无暇顾家。服务站工作人员把电话号码交给两位老人,承诺随叫随到,并承担了买米、换煤气等事务。他们定期为老人开展健康体检,为老人翻身、按摩等,防止发生褥疮。逢年过节,志愿者都会提点礼品上门看望,工作闲暇之余,还会陪他们天南海北侃一遭——老人在笑声中送走一个个黄昏,迎来一个个黎明。服务站还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为两位老人办理了家政服务券,由家政服务公司派人免费打扫卫生,整理家务。
今年春节,老人的儿子回家过年,了解到社区对自己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拉着服务站站长陈康的手千恩万谢:“我这个当儿子没做到的事,没想到您们帮我做得这样好!”
如果说胡华明老人缺的仅仅是亲人的照顾,付大军夫妇面对的就是生活的艰难和人生的痛楚。
20年前,付大军18岁的女儿意外去世,人到中年的夫妇俩成了“失独家庭”。两人离岗后,没有子女承欢膝下,精神极度空虚,家庭生活步履维艰。
红十字服务站工作人员走进了付大军家,第一时间为他家申请办理了特扶资金。中秋节,社区妇联主任熊玉华代表服务站送来了月饼;重阳节,义工们自驾私车载着夫妇俩去登木兰山;春节,志愿者又相约前来拜年,送上慰问金……温馨的场景,让夫妻俩很欣慰:“女儿虽然不在了,但你们就像我们的孩子!”如今,在志愿者的动员下,付大军夫妇加入广场舞蹈队,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
为困难群众送去生存的希望
一份稳定的工作,既是困难家庭生活的保障,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红十字服务站把解决贫困家庭再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力量。
少年儿童鲁莲是不幸的,自己从小就是一名智障患者,全家住在一所破旧的老平房里,仅靠低保和救济过日子。但鲁莲又是幸运的,服务站在她家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
服务站组织辖区单位捐款5000余元,对她家的房屋进行了维修,每年不用再为漏雨、飘雪而发愁了。同时,服务站争取到有关部门支持,将鲁莲送去市特校就读;争取到辖区单位关照,将其父亲介绍到一家事业单位从事门卫工作——小鲁莲家终于抹去愁容,迎来了灿烂的阳光。
对于病患者肖红辉来说,社区不仅给了他经济上的帮助,更给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使他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5岁的肖红辉去年患上心脏病,因为家庭贫困,他一度想过放弃治疗。服务站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一方面积极动员他治疗,帮其办理大病治疗相关手续;一方面组织辖区单位和党员干部捐款1万余元。经过心脏移植手术后,肖红辉恢复状况良好。他告诉笔者,服务站已经帮他联系了一个心仪的工作,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去上班了。
付冲社区地处孝感城区繁华地带,辖区有事业单位19个,企业近20家。红十字服务站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帮助培训困难居民30多人次,为50多人推介了门卫、保洁、服务员等工作岗位,让20多名困难群众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