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 借势登高
——孝感推进汉孝一体化的战略思维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吴险锋 聂慧
贯通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孝感南段;开建武大高速、硚孝高速、陈天大道;扩宽升级汉孝大道;新增11条旅游线路……3月26日,孝感年度交通重点项目单出炉。
条条大道直通武汉!“我们将全力打通与武汉的27个交通接口,构建汉孝一体化交通网络。”孝感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黄祥文说。
融入武汉,协同发展,孝感正全速推进汉孝交通、产业、生态、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
“全面融入,搭上复兴大武汉的顺风车,为建设全省区域性增长极提供强大动能。”孝感市委书记潘启胜说。
发挥“最大优势”,选择“最智慧方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整体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武汉,最大的资源就是武汉市场。”孝感市经信委主任刘自海说。
孝感处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中心城区距武汉中心仅50公里。伴随汉孝城铁开通、汉孝大道通车,汉孝进入“同城时代”。“从我们这里开车到汉口唐家墩仅需30分钟,到天河机场不到10分钟。”孝感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周远鑫说。
地缘相近,汉孝经济联系密切。
看一组数据:孝感38%的工业产品直接进入武汉市场,农产品占武汉市场份额20%左右;400多家规模企业与武汉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形成六大产业配套基地;12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汉资控股的达280家;300多家企业与武汉47个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两座城市理应成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刘自海说。
新使命召唤孝感加速融入武汉。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多极”协调发展,支持孝感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
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底盘还不牢,孝感没有产值过千亿产业、税收过十亿企业,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发展质量还不高,孝感传统产业占比高、转型慢,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
扩量,升级,调优,孝感明确三年攻坚计划:引资4000亿元,引进亿元项目突破1500个;做强三江产业园、航天重工装备产业园、华中光电产业园、汉光科技光电产业园,打造千亿级军民融合支柱产业。
在市长吴海涛看来,融入武汉,借势登高,是孝感实现既定目标,建成区域性增长极“最智慧方法”。“通过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搞好协作配套,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推动孝感高质量发展。”
推进汉孝一体发展,成为孝感第一发展战略路径。
跳出“一亩三分地”,大树底下也葱茏
依托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对孝感人来说,这不是一个新命题。
“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在抓,但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孝感市政协一位干部坦言。
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自我反思:“怕吃亏,‘大树底下不长草’,担心武汉虹吸效应会掏空孝感发展要素,划不来”“不主动,有畏难情绪,认为武汉产业不会外迁,承接产业转移是一厢情愿,争不来”“没手段,缺乏有效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推不动”。
“关键是没有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孝感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看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中小城市必须勇于突破地域壁垒,与大城市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实践也已证明,不同层级的城市协同发展,“大树底下也可一片葱茏”。如,宁波、杭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宁波杭州湾正快速成长为下一个浦东新区。
在中部,武汉正全力推进大都市区协同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孝感在内的周边城市构建合理分工、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协作体系,已经成为大武汉的战略选择。
条件已经具备。2017年,武汉GDP总量达到1.3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区域经济学理论表明,一个大城市在GDP总量高于1万亿元、人均GDP高于1万美元时,其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孝感市委政研室主任邹建宏说,“武汉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必须抢抓机遇,主动对接武汉。”
对接“武汉标准”,成为“最佳合伙人”
“标准是什么?能不能与武汉对接?”3月21日,孝感市委常委会上,规划设计部门提交的孝感大道三期扩建方案受到质疑。
“推进汉孝一体化,必须始终坚持‘武汉标准’。”潘启胜说,“过去武汉人坐‘宝马’,孝感人驾马车,现在我们也要与武汉一样坐宝马,才能对接武汉的发展。”
融入武汉,孝感主动对接,甘当配角,为复兴大武汉贡献“孝感力量”。
协同发展,孝感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产业与市场、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一体化水平,与武汉形成更加紧密、更加协调一致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差异发展,孝感调整产业布局,突破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智能装备、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华中地区现代物流枢纽组团城市;突破性发展旅游养老产业,建设中华孝文化旅游名城。
“总部在武汉,配套在孝感;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孝感;股东在武汉,资本在孝感;市场在武汉,供应在孝感。”孝感市委副秘书长陈学主说,两地既合理分工,又互为补充。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市场一体发展,生态环保共建共享。”孝感编制“1+5+3+N”对接方案,启动84个重点对接项目,推动汉孝一体化发展。
建设50平方公里产业承接园区;建设30平方公里飞地经济园区;成立汉孝一体化双峰山旅游示范区;启动老澴河综合治理、“三河连通”“三湖”生态修复保护工程……
汉孝协同发展正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