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抓十促见行动 号角声声催征人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分组讨论侧记②(精准扶贫)
4月4日,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要求,下足绣花功夫,聚焦“准实”二字,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着力提升扶贫工作质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情牵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强调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会人员认为,这次市委全会提出把“抓精准扶贫,促全面建成小康”作为“十抓十促”的第一位的举措、头等大事,充分说明了精准扶贫的极端重要性,说明市委牢牢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的坚定决心。
摸清底数因户施策
市委副秘书长石可夫表示,报告把抓精准扶贫,促全面建成小康放在了“十抓十促”的第一位,体现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极端重要性。他建议,扶贫过程中要“因户施策”,科学谋划,针对一村一户进行定期分析,摸清贫困户真实贫困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分门别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抓准重点进行研究。要细化奖惩、考核措施,优化扶贫工作路径,形成合力,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同心同向实现“四个转变”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人防办、华中科技大学等省直单位驻村工作队负责人表示,要和孝感市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强化责任担当,严肃工作纪律,加强队员管理,在市、县党组织带领下把扶贫工作做好,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关注扶贫速度向关注扶贫质量转变,从基础设施建设向抓组织建设转变,从抓物质脱贫向精神脱贫转变,从个人脱贫向共同富裕转变。建议加强驻村力量的统筹协调,统筹用好省、市、县、乡四级工作队力量,避免各自为政,实现1+1>2。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全会明确要求,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每个县市区、每个乡镇、每个村、每个贫困户都要探索产业扶贫路子。要把产业扶贫同扶志、扶智、扶能结合起来,着力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
长期在基层农村一线工作的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党支部书记袁少敏建议,一是产业帮扶要因地制宜,二是精准识别要下功夫,三是资金使用要整合统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四是扫黑除恶要与精准扶贫一体推进,身边的“小恶”也要惩处。
全国人大代表、孝昌县王店镇高岗村党支部书记胡五清认为,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避免“贫困循环”和“福利陷阱”,是打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和难点。建议以抓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抓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抓职业技能培训,抓贫困户思想教育为重点,让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在落实过程中实现“精准灌溉”。
绣花功夫抓好脱贫
全会提出,要建立四级书记抓扶贫的组织领导体系,落实部门帮扶职责,层层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大悟、孝昌两个县的县委书记均表示,今后三年要用90%的精力抓扶贫,集中90%的人财物用于扶贫工作。
大悟县委书记余德芳说,脱贫攻坚是大悟天大的事,大悟将按照市委决策部署,用绣花的功夫抓好脱贫攻坚;聚焦精准扶贫梳理出6个方面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集中领导力量,全面推进脱贫攻坚。
加大健康扶贫力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健康扶贫成为重要发力点之一。全会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并综合运用包括健康扶贫在内的多种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精准扶贫措施。
“一人生病,全家致贫,在农村因病致贫是一个重要因素。”市社会福利和医疗康复中心党委书记季寒冰建议,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送医送药力度,增强群众自我保健和防病能力,让群众足不出村便能享受到优质免费医疗服务,让因病致贫家庭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