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接转移 市场无缝对接
——抓汉孝一体促深度全面融入武汉讲习之三
讲习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自海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汉孝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内容
记者: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汉孝产业融合发展是汉孝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内容”。为何要凸显产业融合的核心地位?对于汉孝一体化而言,产业融合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刘自海:汉孝一体化是一步梯,孝感要登高望远,必须借助这步梯。目前,孝感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武汉,有利于全面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同时,承接产业转移也将为孝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通过引导转移企业更新技术设备、加大技改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不断提升我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孝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大面向武汉的产业配套基地已经形成
记者:在产业融合方面,孝感已经取得哪些成果?
刘自海:目前,我市已有400多家规模企业与武汉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形成了汽车机械、光电子信息、盐磷化工、纺织服装、纸塑包装、金属制品等六个面向武汉的产业配套基地。
11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汉资控股的达280家;300多家企业与武汉47个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产业融合要抓住差异发展、园区承载、多元推动、项目带动四个关键词
记者:当前,武汉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区域影响力、带动力日益增强,处于“黄金三年”的孝感迎来历史性机遇,将如何发挥优势,加快产业对接、深化产业融合?
刘自海:首先秉承差异发展的思路,正视大武汉对周边地区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并存的阶段性特点,积极探索总成在武汉、配套在孝感,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孝感,股东在武汉、资本在孝感,技术成果在武汉、技术转化在孝感,市场在武汉、供应在孝感的有效路径。
加快建设一批武汉配套的产业园、园外园,继续争取武汉关联产业、深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和服务业向孝感转移,探索汉孝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模式,例如引导推动孝感高新区在智能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园区开展合作;推动孝感临空经济区与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武汉自贸区开展合作,在科技企业孵化、现代物流产业、航空基地产业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等。
积极发挥7个县市区和市直“三区”这10个实战单元在汉孝一体化中“一锤定音”的作用,紧盯省军民融合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武汉产业梯次转移、在汉省属企业投资、孝感籍在汉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协作、武汉市场需求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六类项目,营造产业对接的多重推力。
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
记者: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全方位开放市场,促进武汉、孝感两地市场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孝感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孝感产品在武汉消费市场份额,将更多的产品卖到武汉,让更多的武汉人到孝感消费?
刘自海:截至去年底,孝感38%的工业产品直接进入武汉市场,17%工业产品通过武汉海关出口;30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零门槛”进入武汉各大超市,60多个系列共300多种农副产品、加工产品进入武汉市场,占武汉市场份额20%左右。
我们将继续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走“方向由市场引领、资源由市场配置、路径由市场选择、效果由市场检验”的发展路径。
2018年,我们会加大与武汉市相关辖区对接力度,力争更多的产业和市场一体化合作;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在汉举办的展销会、博览会及食品交易会,积极推介我市各类优质农副产品,力促孝感农业产业化企业“零门槛”进入武汉各大超市卖场,更多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打入”武汉市场;同时,邀请武汉市旅行社及旅游投资商来孝考察,推出重点旅游线路及旅游招商项目,共同组团、布展参加大型旅游展活动,在孝感景区加入武汉旅游年卡,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加强两地智慧旅游合作,让更多的武汉人到孝感休闲、观光、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