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家油面的百年传承

01-26 11:16  

孝感日报记者 董晓芳 特约记者 杨金华

沿着树木掩映的小路,一路向上,渐开阔。平坦处,一座简陋的小屋有了岁月的痕迹。门前一片白玉似的帘子,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着实令人惊艳。

走近细看,原来是一根根纤细坚韧的面条。78岁的涂万清老人正在轻扯拉长面架上的面条。

这就是油面,俗称“一根面”,因在制作中使用了香油而得名,大别山地区都有它的印记。

1月17日,记者走进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涂巷村涂万清家,探秘传统民间美食——油面。涂家的油面制作已逾百年。三代相承的陶盆、面架、面箱,无一不诉说着沧桑历史。

老人一边打理着油面,一边讲述家史。他的爷爷以前卖花轿兼做油面。爷爷去世后,奶奶接着做油面。后来传给了他父亲。

“我从小就看父亲做油面。他说,‘只要学会了制面技艺,到哪儿都不会饿死。’”涂万清还清晰记得父亲的教诲之语。

父亲去世时,涂万清20多岁。为了生活,他外出打工,拉过板车,开过搅拌机,卖过东西,最终还是回到了做油面。

“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结婚。为了不增添儿女负担,我和老伴搬出来单独住。种田种菜之余,又把油面手艺拾起来。这一做就是30多年了。”身体硬朗的涂万清笑呵呵说。

煮油面,无需放盐,口感细腻,易煮不糊,有一种自然的鲜味。

面好吃,做起来可不简单。据涂万清介绍,油面为纯手工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分和面、醒面、切条、盘条、上面、入箱、上架、拉面、晒面、分条、下杆、扎面等10余道工序,整个完工需要花13个小时左右。

他现场给记者演示了部分过程。他拿出一团已放入油盐醒好的面,手拿刀沿面团逆时针切条,搓揉接近圆柱形态,然后开始上面。上面的工具叫做羊头,安在一条板凳前端。把竹制的2根面筷插入羊头,然后快速顺时针把面条交错缠绕在面筷上。将上好的面条,放入一个面箱封闭,再次醒面。

另一个长方形面箱里,一挂挂油面已醒好。涂万清拿出一挂面条开始上架。面架约2米高。他把一根筷子插入到面架上方的孔眼里,轻轻地斜着向下轻扯一次。每隔一会,再扯一次。扯到第三次,面条斜拉长度约1.8米左右,他把另一根筷子插入面架下方孔眼。纤纤细面,在冬日暖阳下,晒一晒。

76岁的婆婆帮忙打下手。晒面过程中,不时用细细的筷子插入面中,上下滑动进行分条,避免面粘在一起。一小时后,晒得八九分干,带着微微的潮湿,就可以下杆扎面了。

涂万清告诉记者,油面制作有讲究的,面粉、水、食盐、油都有一定配比,雨天、刮风天不出面。他一年也只做两个月:夏季一个月、年关一个月。

“我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做50斤油面,从早到晚,很是辛苦。”收完今天的面,已近中午12时。

年关近了,他的油面订单爆满,不少乡邻提前一个月下单。涂万清忙不过来了,“以往农村,小孩满月、过十岁生日,送上一篓油面是很有面子的事。现在则作为土特产送人情,我的油面跟着乡亲们奔赴广州、上海等地。”

吃完午饭,休息一下,下午2时,涂万清又要开始下面粉和面。他介绍道,和面醒面加休息需要2个小时,下午5时左右开始盘条至晚上8点,然后放置陶盆。第二天凌晨4点多起床上面,持续到早上7点。然后再次重复其他步骤。

“孩子们嫌辛苦了,不愿做。我现在身体还硬朗,能做一天是一天吧,不想丢了祖传手艺。”细细打理着面条,涂万清有些遗憾。

做油面的越来越少了。也许有一天,它可能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它传承着一方土地恒久的情味、一个家族的精神脉络,无论时代如何日新月异,传统的美好仍长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