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高质量发展:绿色涂抹发展底色

05-28 11:21  

        吹响号角,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铺开


        山水相依、城林相间,城在绿中、路在林中。穿行在孝感,犹如置身一座沁人心脾的绿色花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颁布了《孝感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孝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孝感的实施意见》《孝感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及《孝感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纳入了市委、市政府月督办和“五化”管理的重点内容,并采取环保重点工作月提示的方式,为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拟定月度环保重点工作,进一步压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着力构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工作 大格局。在重点湖泊、流域保护性开发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推进汉江、府河、澴河等主要河流湖泊水生 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工作。目前已建成安陆府河、汉川汈汊湖、孝南朱湖、应城老观湖、云梦涢水5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及大悟九房沟、孝昌观音湖2处省级湿地公园,总面积达12527公顷,成为名副其实的“湿地城市”。


        多措并举,治污攻坚战成效显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杜甫描述的美景,如今在孝感已成真实的画面。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 大气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区域联防、部门联控、重点治理,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2019 年4月,PM10平均浓度为62ug/m3,同比下降20.5% ;PM2.5平均浓度为 38ug/m3,同比下降了9.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同比上升4.5%。2019年1-4 月,城区空气质量PM10平均浓度为88ug/m3,同比下 降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水环境,是孝感生态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我市以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工作为契机,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湖、库长制责任体系,明确“四 级”湖长及工作职责,并制定河(湖、库)长制考核办法。5月7日,生态环境部首次公布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及水质变化排名。孝感市考核断面 所在水体为滠水、大富水、汉江、汉北河、澴水、涢水,今年一季度水质变化幅度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幅度为-28.94%(变化率为负数表示水质改善,正数表示水质变差),变化幅度全国排名靠前。 目前,我市全面完成7座新建水站、4 座已建水站升级改造任务。投资2650万元,对入府澴河的人和闸、陈家河、复兴河等支渠采取河道清淤、截污治污、河岸护坡、岸线绿化等治理工程进行治理,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优先实施府澴河、汉北河沿线 47 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工程。全面开展了乡镇“万人千吨”、农村“百吨千人”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 此外,土壤污染防治也在有力推进,在“清废行动2018”中,我市省级挂牌督办问题仅为1个,已整改完成。


        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我市秉承生态优先理念,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城同创”“一线一点”创建及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 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镇21个、生态村247个;入选国家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个。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而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金山银山”也纷至沓来。 在朱湖湿地,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产业,绿色高效种植养殖业,打造旅游镇、休闲区,开辟湿地保护和发展的新路径;在孝昌县,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全力打造生态文化;在大悟县,成功引进中电投、中广核、大唐新能源等大型企业进驻,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优化产业结构,全市累计关闭小造纸企业30余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54万吨,淘汰钢铁产能90万吨。在全市小水泥、小钢铁、小玻璃等高污染高耗能小企业全部淘汰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一批风能、光伏、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工投产,全市2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0%以上。市高新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园区。 不难看出,绿色生态的发展潜力才是最大的后发优势。一幅幅绿色画卷在孝感大地上徐徐铺开,孝感正以其勃勃生机,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上。(孝感日报记者黄华 通讯员章婷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