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湖北造”天基物联网启动组网

05-13 10:20  

5月12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视界网 汪江波 摄)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概念范围,首先提到的就是信息基础设施。

5月12日,“行云工程”首发星“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入轨,“湖北造”全国首个天基物联网正式启动组网计划。

布局天基物联网

奔向万物互联

“国家新基建政策对通信产业是重大利好,不仅提升了行业地位,也提升了各界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认可程度。”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镝说。

通信技术的每一步变革,都让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变。被称为通信技术产业第三次革命的物联网时代,正加速走来。

“行云工程”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是我国首个自主投资建设的天基物联网星座,计划分α、β、γ三个阶段逐步建设系统,最终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该项目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落户武汉的商业航天工程之一,由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三江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

“天基物联网,又称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就是发射卫星上天组网,以卫星为基站,实现地面通信全球覆盖,为地面用户提供物联网服务。”张镝说。

地面物联网是基于地面通信基站的通信,主要用于人口稠密地区。但在人类活动较少却又需要通信的区域,安装基站、铺设线路难度大,成本高。

现阶段,全球约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地面信号都无法覆盖。有了天基物联网,这一切都有望被改写,海洋、岛屿、沙漠等地或能轻松互联。

“天基物联网是对地面物联网的补充,不受天气、气候等因素影响,可覆盖地面信号无法覆盖的地区,今后要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必须布局天基物联网。”张镝说。

“汉产”产业链形成

天基物联网大有可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网友在线“监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享受“宅经济”下的食品、药品冷链运输服务……

“这些都是航天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行云公司总经理刘萧磊说。

2018年,行云公司自主研制双模集装箱监管终端,可以为海运或陆运集装箱、物流汽车等药品冷链物流监管提供智能化位置信息、轨迹跟踪、状态监测。

“行云二号首发星发射后,该终端系统会在缺乏地面信号的地区,自动切换到卫星通信,突破所有监控盲区。”刘萧磊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增长,货主、第三方物流、政府监管部门的管控需求都将越来越强烈,该市场大有可为。

“此次上天的两颗卫星,在轨进行一系列技术验证的同时,同步开展一批行业应用测试。”刘萧磊说,明年将发射β阶段的12颗卫星,提高星座重访能力,提升传输频率及质量。

“市场定位是立足国内,辐射全球。”刘萧磊说,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航天科工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测运控、卫星应用等方面已形成“汉产”产业链,为“行云工程”提供后续支撑。

目前,行云公司已开发100多家行业目标客户,聚焦集装箱、海洋、石油、电力、地灾等多个重点行业及细分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应用。

万亿市场规模

投资新基建恰逢其时

近年来,国外SpaceX、波音、亚马逊等高科技企业纷纷投资低轨卫星通信领域,未来五年内将有2万余颗低轨卫星进入太空。

特别是SpaceX公司的火箭成功回收,大大降低了卫星发射成本,为大量的低轨通信卫星上天铺平了道路。

随着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组网等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称,预计2025年前,天基物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到8500亿美元。

美国权威卫星行业咨询公司NSR预测,2022年将有1亿至2亿台物联网设备有接入卫星的需求。

“国外都在抢建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很大原因是为了抢占资源,特别是轨道和频率资源。”张镝说,频率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各国都必须依据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规则进行开发利用,频率轨道的使用必须进行国际协调。

“我们要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提前布局。”刘萧磊透露,行云公司已启动融资计划,计划筹资6亿元。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需要有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对投资人来说,投资新基建恰逢其时,行云公司必须抓住机遇。”刘萧磊说。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 许旷 通讯员 谭青海 李文卉

编辑:孙亚莉

审核:余明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