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黑臭河水已被净化。
新建的杨河镇污水处理厂。
乡镇污水处理一直是个难题。2017年,应城市探索PPP模式,引进“中”字头企业中信环境,新建改造11个污水处理厂,实现所有乡镇污水治理全覆盖。目前,应城经验在全省推广。
2.4万户农家污水入管网
傍晚时分,郎君镇街道社区桥西湾村民邱小军拿起鱼竿,来到离家几百米远的郎君河,开始了惬意的垂钓时光。
清清的河水里,游动的鱼儿隐约可见,几个小时后,邱小军满载而归。
而在一年前,人们根本无法靠近这条河——家家户户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水体黑臭,鱼虾绝迹。
乡镇污水问题令人堪忧,2017年,应城市决定下力气全面推进治理。
此前,汤池等乡镇建有乡镇污水处理厂,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等原因,项目运行不善。
借鉴外省成功经验,2017年,应城市政府与“中”字头企业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以PPP模式合作,共同出资组建诺卫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经过多轮谈判磋商,双方达成共识:中信环境负责项目建设、运营、维护,通过“使用者付费”及“政府付费”获得投资回报;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质量监管,后期的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工作。
2018年,项目投资2亿元,在杨河、田店、三合、杨岭等乡镇新改建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2.4万户集镇农户都建有入户网道,污水统一并入主管道后,集中净化处理。
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雄斌介绍,以前农户污水随便排放,如今实现乡镇生活污水100%收集归网、100%集中处理。
一个中心遥控10个厂区
污水处理投资大、运营难,企业如何才能收回成本并盈利?
应城市财政每年列支预算,给予对企业适当补偿。同时,在所有乡镇按照国家最低标准每吨0.85元,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
“虽然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但缺口仍然难以填平。”中信环境湖北公司总经理许刚算了一笔账,综合计算建设投资、日常运营、设备折旧等费用,照目前状况,至少需要18年才能收回成本。
靠企业亏本经营,肯定不可持续,一定要探索出一条低成本的路径。
烈日下,杨河镇污水处理厂有序运转,污水在三个调节池进行厌氧净化,再经过滤沉淀,实现水污分离,清水进入河流,污泥则被定点填埋处理。
11座污水处理厂,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工艺流程。不同的是,除了一家中心处理厂,其余10家处理厂皆为“无人厂区”。
“无人厂区”,并不意味着无人管理。在所有厂区,安装建立“互联网+”视频系统,实施智慧水务建设,实行24小时监控监管。
在位于郎君镇的中信环境控制中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诺大的显示屏,轮番播放各大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状况,3名工作人员紧盯屏幕,遇到故障报警,第一时间调度技术人员前往处置。
“控制中心遥控指挥所有处理厂,既运作高效,又节约成本。”许刚说。据了解,在应城,中信环境技术、财务、科研等人员仅23人,全面保障11个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营。
低成本运作,除了管理,还体现在设计中。厂区建设远离居民区,尽可能靠近河流,减少管道铺设;同时,根据每个乡镇实际居住人口,设计污水处理规模,既不浪费资源,又确保“吃得饱”。
水处理质量与奖补挂钩
企业算企业的账,政府做政府的事。
“运转优良,以奖代补;不合格,服务费用也会打折扣。”应城市住建局污水办主任孙宇凌一直在负责该项目。
省、市、县三级均建有共享信息平台,可实时监测各污水处理厂情况,各项指标和运行状况,作为省里对下考核、奖补的重要参考依据。
平台考核只是一方面。在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之际,应城市同步启动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绩效考核,将排放指标、污水处理量、运行负荷率、运行状况等纳入考核考评体系,邀请第三方进行绩效考评,结合系统平台考评,“打分”评定。
孙宇凌介绍,85分为基础分数线,每扣一分,政府的服务费用就相应减少一部分。
前不久,应城市获省级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以奖代补资金800余万元,这笔资金将优先向乡镇生活污水处理PPP项目倾斜。
严苛的考评制度,给企业上了“紧箍咒”。记者在桥西湾看到,4名技术工人打开翻盖,沿路检查地下管道。“天气炎热,担心管道破损或堵塞。”
工人定位打卡,上报情况。每天巡查,信息都会上传到中信环境内部微信群。
在应城,污水处理收付费、绩效考评及监管机制全面建立,11个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稳定。2020年元月至2021年6月,进出水水质指标合格率均为优。
(来源:湖北日报 实习编辑:赵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