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星链”点亮襄阳,科创“引力波”激荡发展新蓝海

05-19 16:57  

近年来,襄阳市在全国65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七,成为中部地区创新发展的标杆。从月背飘扬的“石头版”五星红旗,到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储能技术;从再生铝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到智能农机的精准操控……襄阳的科技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襄阳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捷报频传:1人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5个团队跻身“楚天英才计划”。在5月16日召开的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襄阳明确提出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高能级平台:筑巢引凤,锻造创新“尖兵”

湖北隆中实验室,这座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科创高地”,汇聚了王泽山、姜德生等6名院士专家,组建了35支科研团队,为各项研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短短两年便产出16项标志性成果。其中“铝合金构件高效短流程成形技术”和“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两项成果入围全省20项标志性成果,成为襄阳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

2024年,该实验室获批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智力枢纽”。“我们的目标是将实验室成果直接嵌入产业链,比如钙钛矿光伏玻璃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天窗,市场前景广阔。”实验室主任傅正义院士在2024年“智慧之光”成果对接活动中介绍道。

同步发力的还有襄阳华科工研院、襄阳航空研究院等平台。前者孵化科技企业25家,斩获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后者依托李椿萱院士团队,推动襄阳市跻身国家级航空装备制造集群,落地转化5个产业化项目。

校企融合:论文写在大地,成果落在产线

高校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是襄阳创新的鲜明底色。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累计吸引449名人才扎根襄阳,研究生占比超65%。

在襄阳华科工研院,机械学院团队与东风井关联合研发的智能农机已投入量产,环境学院团队则攻克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将工业废渣转化为建筑材料,让实验室成果直通生产线,校企合作项目年均为企业降本超千万元。

地方高校同样不遑多让:湖北文理学院翟立红教授扎根三亚南繁基地培育玉米新品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刘襄河博士团队扎根乡村,研发出中草药饲料配方,将鱼塘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刘博士的实践正是襄阳“院所链”对接“产业链”的缩影。

人才“活水”:从“单兵作战”到“集群突破”

目前,襄阳市科技研发人员已达3.98万人,企业占比超64%。通过“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等专项行动,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生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8人,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100余项。例如,武汉科技大学刘升教授担任洪伯车辆“科技副总”,优化生产工艺后模具寿命延长30%,成本降低50%。

樊城区更以“刚柔并济”引才策略,3年引进高精尖人才200余名,推动70%以上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转化重大成果90余项。

2024年,全市5家企业团队入选“楚天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数量居全省第二。

硬核成果: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

“废铝不是垃圾,而是‘城市矿山’!”湖北新金洋资源股份公司董事长王进指着智能化生产线介绍。被称为“绿色制造标杆”的北新金洋与桂卫华院士合作,建成复杂废铝保级利用生产线,年处理废铝25万吨,相当于节约百万吨原生矿。资源利用率提升1.5%,能耗下降3%,成为再生铝行业智能化标杆。

新材料领跑全球的汇尔杰公司,突破玄武岩纤维拉丝工艺,研发的5微米级纤维助力中国首面月背国旗飘扬,并开发出可穿戴复构芯纱,引领功能性服装变革。

为装备智造做出重大突破的大力储能,其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的研发团队跻身全球顶尖团队,参与制定5项国标;中盛电气联合华中科大研发智能电力设备,高压变频装置出口占比超30%。

生态优化:以“用”为导向,打通转化堵点

襄阳市以4500万元规模的自然科学基金、常态化科企对接活动,构建“从1到无穷”的转化体系。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高新区技术交易额达132.86亿元,同比增长20.78%。

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关键纽带,139家工作站累计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汉江弘源碳化硅陶瓷泵寿命达金属泵10倍,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海纤维依托白腐菌制浆技术,产品性能提升37%,获评“湖北精品”。

“襄阳的创新逻辑是以‘用’为导向,让人才价值在产业链上充分释放。”市科技局副局长汤凯在采访中强调。当前,襄阳市正在将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00亿元、占全省总量20%的硬实力。月背国旗材料、千吨级高铁智能装备等创新突破更直指国家重大需求。

湖北省委明确提出襄阳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联动武汉、宜昌构建创新“金三角”,锚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等六大领域实施全链条攻关,助力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汉江流域科创中心”。

眼下,襄阳正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围绕企业需求,精准开展人才的“引育留用”工作,最大程度激发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从人才“强磁场”到产业“新引擎”,襄阳正以创新为笔,在汉江两岸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未来,这座“科创之城”将继续攀登技术高峰,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更多“硬核”支撑。


来源:汉水襄阳

编辑:孙弋雯

二审:黄韶光

三审:吴东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