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20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我们全天都在走访非贫困户,想讲讲两个暖心的故事。
故事一:前期走访贫困户时,经常听到古树湾余三爱的一些牢骚怪话,因此下午我们专门来到她家走访,听听她的具体诉求。这是一栋三层的楼房,每层两间半,处于村子靠中间的位置,面积200多平方米,整理得很清爽。
来到跟前,坐在自家门前的她自顾修理自己的指夹,对于我们的到来比较抵触,嘴里还嘟囔着“来干什么呢,又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说“每次跟你们反映问题,你们又不理我”。看到她这样的态度,我们没有迟疑,而是半开玩笑地说:“大姐,能不能借你家的几张凳子坐坐,我们来聊聊”。
看到我们表明来意,她还是不冷不热地说:“你们要坐就自己拿吧,我没力气拿”,就这样我们还是坐下来了,开始攀谈起来。
原来,余大姐家有四口人,丈夫夏汉先55岁,常年在外做木工,收入一般;儿子28岁,在外做泥工,未婚;女儿外嫁不远,还可回家照顾她。主要问题是她本人30多岁开始得一种怪病(可能是内风湿性关节炎),手指关节严重变形,多年看病得不到根治,现在好不容易有一种外省的药可以缓解病情又不能报销,加之近两年又得了糖尿病,看病负担比较重,身体状况比较差,心理压力比较大。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们耐心地跟大姐宣传慢性病和贫困户纳入的相关政策,讲清贫困户享受的医疗救助标准和普通群众享受的医疗救助标准政策界限,针对性地建议她抓紧时间到专业鉴定机构做个鉴定,争取办理一个慢性病证,以利今后更好地保障就医需求。她刚开始还不是很愿意办慢性病证,说办了证这个药也报销不了,不如不办。
我们从国家的大政策和发展方向着力,讲清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必将扩大慢性病救助的范围,扩充用药项目清单,她现在用的药,或许若干年后就可以报销了,一定要坚定对国家的信心,一定要坚定对自己的信心,千万不能轻言放弃。
经过一个下午两个多小时的谈心交心,余大姐的心结打开了,眉头舒展了,笑容也回来了,还主动起身帮我们添开水,喝着群众家的暖心水,我们的心里甜极了。
故事二:从余三爱家出来已是晚上6点多钟,到了回家吃晚饭的时间,我们正准备起身回家,看到隔壁夏木阶回来了,主动约他明天过来走访,意外的是他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还说现在过去更好,于是我们又转场到他家。
这是一栋三间两层楼房,建设有一定的时间了,外墙简单粉刷了一下,没有像其他群众一样贴瓷砖,显得很普通。来到老夏家,他们夫妻两人显得很热情,也很感动,主动为我们每个人递上一瓶雪碧,虽然我们没好意思喝。
与老夏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今年73岁了,老伴马华芬65岁,家里有八口人,夫妻二人和三个子女、儿媳及两个孙子。大儿子已结婚,常年在广东打工,两孙子在孝感外婆家上学,儿媳在孝感照顾孙子;大女儿嫁到双峰山,条件尚可,经常回来照顾两个老人;小女儿今年32岁了,还没结婚,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老夏最大心病就是小女儿没结婚,自己身体又很差,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长期脑萎缩,不能干重活,不能激动,家庭负担比较重。
看到我们主动来家探望并了解情况,他们夫妻很感动,也有些许的意外,他们没想到我们工作队会主动上门到他们这样的非贫困群众家中来走访,还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并提供办理慢性病证和残疾证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老两口对我们工作队主动作为表现出了由衷的感谢。
回到家里我就在想,我们的人民群众是多么的可爱可亲啊,他们的要求不高,他们的愿望也不大,他们不争贫,没争策,只是希望我们工作中多串串门,走走访,听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冷暖,把他们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很多的误解和隔阂就会瞬间化为乌有。
我们的群众工作何尝不应该这样呢?我们主动靠近群众了,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了,群众怎么会不支持我们、不认可我们呢?
我们的扶贫工作也是这个道理,既要贫困群众的满意度,更要普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度,只有全部群众都满意了,我们的群众工作和扶贫工作才真正达到目的了。
走近群众,贴近群众,与群众心连心,我们永远在路上!
(孝感市税务局 驻 孝昌县丰山镇丰新村工作队 张建华)
【联合出品】孝感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孝感市网信办、孝感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