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某小学生一封关于家乡水资源污染的来信引起了当地市委书记的重视,该市委书记作出批示:如情况属实,问责到人。
污染防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提出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我们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托。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旦遭受污染破坏,人类的生存将难以为继。
然而,当前社会发展中仍旧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仍旧存在着上级搞督查,下级忙突击应付;仍旧存在着“掩耳盗铃”,“穿着皇帝的新装”自欺欺人等现象,一手要抓经济增长,一手要抓污染防治,有的地方为了提升经济实力不惜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等措施,对污染企业仅仅只是“隔靴搔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现象在局部地区得到反弹,甚至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环境污染了就该进行有效治理,生态破坏了就该进行长效保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大家园里,清洁的环境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源泉,需要社会加强环境治理的责任,特别是一些污染型企业,要把污染防治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层层抓落实,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群防群治。在污染防治工作上,我们要有历史耐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把生态责任落到实处。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虽不复存在,它留给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其实,只要污染防治狠下决心,那些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可以到来的。(来源:孝感网 作者: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