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乡,名不虚传!”

10-18 08:11   www.xiaogan.gov.cn  

“孝乡,名不虚传!”

——中省市媒体“孝·感天下”主题采风纪行

追忆孝道悠久历史,欣赏“三孝”原创舞蹈,畅谈孝文化精神瑰宝,聆听百岁老人家风故事,感受上慈下孝质朴民风……

10月12日至14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湖北卫视,襄阳日报、十堰日报等中、省及市州34家媒体记者,齐聚中华孝文化之乡——孝感,探校园、进机关、访社区、看企业,体验“四孝”品牌建设,感受孝文化魅力,采撷孝文化建设成果,记录孝德之花遍地开的盛景,留下了同一个印记——  “孝乡,名不虚传!”

小孝微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13日,玉泉小学百余师生饱含深情地高声朗诵《中华孝道》,在坐的记者们肃然起敬,停下手中的笔和摄像机,跟着诵读。这是玉泉小学一次《孝驻玉泉善在践行》主题班会,平时,这样的诵读场景还有很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肖群忠教授称赞道,经典就是要这样大声吟诵,多次诵读,才能品味到其中的韵味和真义。

“孝就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的一些小事儿,爸爸妈妈下班了,帮他们倒杯茶、捶捶背,这些都是我向他们表达孝心的方式。”六年级一班的学生黄好接受了记者们随机采访。

得知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学习孝的知识,从日常生活做起开展各种孝行实践,记者们纷纷点赞:“一个从小在德孝文化中得到滋养的孩子,就拥有了爱的人生底色,有了这样的人生底色,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特别健康。这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穿行在操场、教学楼、园艺绿地,原创的感恩书画、孝德儿歌诗词,历届孝德之星和孝德故事,处处可见。副校长李红向详细介绍了以“孝善”德育、“孝润”课程、“孝养”管理、“孝馨”校园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建设,解开了大家对于如何传播、践行孝德文化的疑惑。 

咸宁日报记者马丽娅注意到,玉泉小学院外墙不仅被设计成一面记录孝德的文化墙,靠墙还设置了很多长椅,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休憩、谈天。她感慨地说:“把这些善待他人、尊老敬孝的小事做到极致,孝德文化发扬光大就不是个难事儿了。”

在国网孝感供电公司,记者们翻开《善孝道德实践活动读本》,“部署”、“实践”、“成效”章章内容清晰,操作性强,易于评估考核,尤其是“十善十孝”平台的设立,让记者们感受新风扑面。

了解到“孝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于1983年,薪火相传33年从未间断,荆楚网记者翟祥涛惊呼——“这么早!”

如今,“孝心志愿服务队”在孝感供电公司已发展到167名队员,老中青三代传承,“孝心联络图”遍地开花。“都有哪些人参加志愿服务?”“都是在上班时间开展志愿活动吗?”“怎么想到要成立志愿服务队?”各家媒体争相提问。

孝感行善尽孝的民风既不是一时兴起跟风的产物,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运动,而是多少年来它就在那里,以孝行滋养孝心,以小爱激荡大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上慈下孝  孝爱家风绵延千载

108岁的徐立鑫老人,五世同堂,以孝传家。为照顾老人身体,一家人劝了又劝,老人这才从闵集乡搬到儿子家。

来到老人家中,记者们看见,坐在红木椅上的徐老,腰背笔直,精神矍铄。老人的孙女徐海燕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记者们围在徐老和家人身边拉家常,听老人忆往昔,说国家大事。家中凳子不够,大家就蹲下来,仰着头听老人说话,生怕惊扰了老人的思路。

黄冈日报记者童钟鸣表示,原以为老人长寿肯定是保养的好,听得老人说话正气十足,滔滔不绝,才发现胸怀宽广也是长寿的秘诀。

在子孙辈年幼的时候,徐老就带着他们参加祭祖、扫墓,一起走亲串友,自己也以身作则,关爱长幼,邻里互助。耳濡目染,上慈下孝,虽是52人的大家族,却也其乐融融,和谐美满。就在几个月前,老人还及时阻止了儿媳妇与邻居之间一场一触即发的口角。现在,两家人和好如初,邻居天天来串门。

徐老的身体力行换来了家族的和谐,赢得了族人的尊敬,也传递着爱。采访过程中,见徐海燕一直拉着徐爷爷的手,陪伴在身旁。襄阳日报汉江网记者周美娇很是感动,她说:“真暖心啊!老人需要这样的陪伴!”

董永公园孝文化长廊,我市100多位百岁老人的200余幅照片,14日迎来了首次展出。这是孝感日报记者晏美华遍寻孝感7个县市区,历时6年跟踪拍摄的孝文化精品。

迎着记者们惊奇的目光,晏美华如数家珍,讲述着每幅照片背后的故事。

百位百岁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来自上一辈以身为范,宽厚包容,下一代秉承善性,敬畏孝德,但求家庭和睦,亲人相守,上慈下孝的淳朴家风。

潜江日报记者刘大琼说,潜江也曾组织过寻访百岁老人的活动,以拍摄老人的笑脸为主题。孝感百位百岁老人摄影展拍摄的是人物肖像、生活剪影,记录的是孝道家风和孝爱故事,饱含温暖,内涵深沉,非常有意义!

现场,不少记者和市民写下了参观感言。来自孝德文坊网的栾叔平深受感动,即兴写下:福从寿康生,寿从孝德来!

人民网、湖北新浪、三峡日报的记者们纷纷点赞摄影展。黄冈日报记者童钟鸣、刘富中表示,孝感占据孝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媒体要更加注重应用新技术去挖掘、展示、传播孝文化,讲好故事,传正能量!

边走边聊,突然,一位老人匆匆赶来,寻找摄影人。老人年届79岁,想请摄影记者为家中99岁的父亲也拍一组照片,记录父亲的慈爱和幸福的晚年。一看有这么多人手拿相机,老人热情的说:“都去都去,我一定好好招待大家!”

大家笑称这是“突如其来的幸福”,不时探讨,是什么让孝这种传统的文化在孝感这座年轻的城市里人人尊崇、枝繁叶茂?

文化自信  久久为功方结硕果

13日上午11时06分,人民网湖北频道记者李胜如发了这么一条微信: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持久的思想运动,需久久为功,在全国全世界唤醒!

中国·孝感孝文化艺术节至今年已连续举办十三届,一届比一届内容丰富,参与广泛,成为全民津津乐道的文化盛宴。不仅是这样一种节日般的集中展演,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四孝”品牌创建的不断深入,“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现代孝德孝义也成为各行各业、老幼妇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践。

在三天的走访中,孝感市践行德孝文化“四孝”品牌创建活动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德孝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而是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不是朝夕之功,而是玉泉小学近二十年来的耳濡目染,是全市12年500余万字感恩书信的沉淀,是国家电网供电公司从12人到1436名志愿服务者的承诺,是全市200多位在册百岁老人身体力行对孝德的示范,是一个又一个孝感市民的身体力行……

十堰日报记者李蕊萍说,“采访中,能深刻地感到,在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家庭,人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德孝的影子,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也因此为之一新。‘四孝’是用现代的方式在传承德孝文化,是用时代的力量在焕发传统文化的新生命。”

相关阅读